从北科智能车队到赛曙科技:王洪阳师兄的 “实干创业” 路
北京科技大学京寻钢心实践团访问了赛曙科技有限公司并与王洪阳师兄进行了交谈。
当实验室的灯光照亮创业的初心,当校园里的技术积累转化为推动教育革新的力量,北京科技大学 09 级校友王洪阳与他创立的赛曙科技,在人工智能教育与机器人领域写下了属于 “实干派” 的篇章。
近日,京寻钢心实践团走进赛曙科技,与王洪阳师兄面对面,听他讲述从北科校园走向创业赛道的成长故事,探寻科技与教育碰撞的火花。
Vol.1 对话环节
北科给您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我是北科 09 级自动化本科、13 级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在校期间参与国防体系、索奥科技中心,加入智能车校队参加国赛,在 308 开放实验室收获颇丰。
北科最深刻的是浓厚的科技氛围,大类招生让我打下自动化、计算机复合基础,社团和赛事中 “学长带学弟” 的模式,让我建立了对科技的认知,找到人生方向。
您在大学期间的目标是什么?这些经历对创业方向有何帮助?
我给自己定位 “应用工程师”,目标是做对社会有用的产品。
北科的经历很关键:一是通过社团锻炼了好身体,支撑现在每天 12 小时工作;二是智能车校队追求冠军的过程,让我在技术打磨中发现乐趣,坚定了科技与机器人方向;最终结合 “做实用产品” 的理念,选择了科技教育赛道
创业初期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用北科培养的思维克服?
最大的坎是 2022 年疫情,企业四到五次发不出工资,全靠亲友和个人资金支撑。
但北科教会我的韧性让我坚持 —— 坚信我们做的是社会需要的产品。2022 年底疫情结束后,我们快速接到 2000 万订单,企业起死回生,如今在新工科机器人领域供货量稳居前列。
大学生实训实习对就业有何帮助?公司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训课有什么作用?
实习的价值看目标:小公司能学更多技术,大厂能学规范化流程,我在中科院实习学会了打造高可靠性产品。
我们的人工智能实训课,就是为了让学生把理论 “落地”,通过实操设备和课程,解决传统工科教学中 “重理论、轻实践” 的问题,加速高校新工科建设。
从学生到企业家,心理和认知有何转变?团队如何高效协作?
转变在于:应对挫折的能力(从偶尔遇挫到每周面对 “坎”)、责任感(为企业价值和团队负责)、更稳健务实(不追风口,专注产品)。
团队协作靠三点:持续交流直面矛盾、包容差异、相互扶持,我们核心团队 34 人中有多位北科同窗,共事九年靠的是 “战友情”。
Vol.2 建议
夯实基础,拥抱实践:通过科技社团、实验室项目积累技术,在实操中理解理论价值;
直面挫折,韧性成长:积极参与科技赛事,在失败中打磨心态,学会 “从 0 到 1” 的突破;
明确方向,理性选择:实习或创业前先想清目标,技能与兴趣结合,才能在行业中持续成长。
Vol.3 总结
从北科校园里的技术爱好者,
到科技教育赛道的深耕者,
王洪阳师兄的故事里,
藏着北科人 “求实鼎新” 的基因 ,
用扎实的技术打底,
用坚韧的信念破局,
用实用的产品回馈社会。
正如他所说:
“让青春在奋斗中飞扬”,
愿每一位北科学子都能在自己的赛上,
以初心为灯,
以实干为径,
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