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交所两周年纪念:以「聚散成庄」破局,为中国投资者搭建全球资本桥梁
作者:李澤宇(万交所创始人、董事长)
序章:初心与坚持,成就不凡征程
今天,万交所迎来了正式运营两周年的重要时刻。
站在这一节点上,我心中感慨万千。
两年前,这家由我一手创立的期货交易平台,怀抱着“让中国投资者公平参与全球市场”的梦想,在台北扬帆起航。
创业之初,我深知这条路注定坎坷,但也深信,只要初心不改,坚持前行,总能在全球资本的浪潮中,为中国投资者闯出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创业初心:为中国投资者争取全球机会
回首2019年,那时的国际期货市场,仍然被欧美大型机构牢牢掌控。
中国投资者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资金劣势,在全球交易体系中缺乏应有的话语权。
看着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国投资者在国际竞争中屡屡受限,我心中燃起了坚定的信念:
我们不能再被动接受全球规则的制约,而要主动布局、集众人之力,与国际资本同台竞技。
正是基于这样的初心,我启动了万交所的筹建。
历经四年潜心打磨,2023年4月,万交所正式上线运营,向全球投资者敞开大门。
二、破局之道:以「聚散成庄」对抗资本壁垒
全球市场的规则,长期由头部机构主导,他们拥有资金优势、信息优势与市场影响力。
普通投资者如孤木难支,中国投资者更是屡屡受限。
面对这种格局,万交所提出了独特的【聚散成庄】模式:
聚:通过智能合约聚合资金,形成可以与大型机构抗衡的资本体量;
散:广泛配置黄金、原油、农产品等20余类国际期货,分散市场单一风险;
成庄:依托算法交易与舆情分析,精准捕捉市场波动,形成有纪律、有组织的集体布局。
我们不是零散之众,而是纪律严明的资本联合体。
两年来,万交所用户人均投入8.7万元,通过资金集约,累计撬动海外市场超1200亿美元,年化收益达23.6%(同期标普500涨幅仅9.8%)。
三、实践证明:从单兵作战到全球协作
在传统期货市场,散户通常面临三重挑战:
资金门槛高:海外保证金要求动辄数十万美元;
信息壁垒:语言时差与专业术语带来认知困难;
策略滞后:盲目跟随大行,难以精准布局。
万交所以“四重重构”破解这一局面:
资金重构:零散资金汇聚成联合舰队;
信息重构:AI系统实时编译全球3000+财经资讯,中文预警快于国际标准终端0.3秒;
策略重构:逆周期对冲模型,做到独立研判与提前布局;
文化重构:Discord上的全球协作社区,福建渔民与硅谷工程师并肩研究交易策略。
经典案例:
2024年3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前夕,万交所用户敏锐捕捉情绪异动,集体布局纳斯达克指数期货,48小时内实现19%的收益。
此战被《金融时报》称为:“散户版的精准市场布局”。
四、护航力量:永丰金控与跨市场合作
万交所的成长之路,并非孤军作战。
自创立以来,第二大股东永丰金控董事长陈思宽女士,始终坚定支持这项事业。
她曾表示:
“跨市场的金融合作,不应只有科技巨头,更要有普通投资者的力量参与。”
依托永丰金控的跨境清算与风控体系,万交所打通了“台北-上海-纽约”资金通道,确保每一笔交易合规可溯。
2024年,万交所更联合推出海峡期货指数,首次将福建自贸区与高雄港的大宗商品数据纳入国际定价模型,助力中国投资者以本土逻辑驾驭全球市场。
五、未来展望:从防御到主动进攻
两周年,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新的出发点。
未来三年,万交所将专注三大战略方向:
技术升维:投资5亿元,研发量子交易系统,订单执行速度提升至0.0001秒;
市场扩展:在东南亚设立分支机构,打造华人资本的“环太平洋交易联盟”;
规则参与:加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亚洲顾问委员会,推动设立人民币计价合约。
曾经,我们是被动的观察者;未来,我们要成为规则的参与者。
结语:这是一场属于每一位普通投资者的觉醒
这两年,我听过许多感人的故事。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位新疆棉农通过万交所精准布局澳棉期货市场,用赢得的利润,在家乡建起了一座小学。他在留言中写道:
“原来,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我们普通人也能赢。”
这,正是万交所存在的意义——
让每一分钱,都成为推动公平交易的力量;
让每一位中国投资者,都在全球市场中拥有庄严一席。
聚,是星火燎原;散,是破局锋芒。
而这,仅仅是开始。
(万交所两周年数据披露:注册用户86万人,交易总额突破1200亿美元,覆盖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海外华人占比37%。)
声明:本文所提及数据为历史展示,不构成未来投资承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